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非常喜欢这种三人行的爱情电影,两男一女的三角恋爱,两女一男的三角恋爱,三个人之间的化学很微妙,不是简单的你爱她她不爱你,她爱的是另一个男的,因为同在一个时空,所以还有男男之间的友谊。拍的好的话很精彩,不可言说的浪漫与柔情,于无声处的惊心动魄。 整个电影就像三人的一场绮梦,三人因为在一起而共同摆脱了各自庸常的生活,进入自己的内心,进入另外两个人的内心,从各自身上看到自己的映像,感到了自己的渴望,爱欲,以及专属于青春的激情,尊严和高傲。 本质上这部电影是个叙事诗,光看情节是很平淡的,甚至有点离地,但它直指人灵魂,用诗意的电影语言描摹现实一种。今天我们已经看了太多的短视频,我们生活在这样扰攘的时代,表面热闹,内心空虚,表面繁荣,实质上很绝望。陈哲艺没有把镜头指向烈火烹油的北上广深,指向写字楼,菜市场,而是把不同人的焦虑抽象出来,放到一个相对封闭落后的地方来表达。这时我们反而更贴近人物的内心。更容易听到内心深处的声音。这是导演给我们呈现的A面,至于B面的内容,我们很容易想象补充,因为我们已经见得太多了。 拍A面还是B面是好导演和平庸导演的分野。 《燃冬》讲了三个不同背景的青年,在这个时代的迷茫无助。刘浩然演的浩风是河南小镇做题家出身的上海金融男,钱肯定赚了不少但也抑郁了--而且抑郁症非常严重到了要自杀的地步。他跑到延吉去参加并不是很熟的同学的婚礼也许同时抱着出来散散心的目的,浩丰在整部戏里都是孤独的,离群索居的,人多时候最沉默,笑容也寂寞,他的抑郁症,和小城的格格不入是外在的,孤独是内在的。这一点从娜娜看他的第一眼就确认了--因为她也一样。表面上她是个热情专业的导游,说很多话,逗人笑,引人买东西。非常勤奋的工作一天跑好几车,但这一切都是她用来转移痛苦的方式,下了班就喝酒,得空就抽烟,这都是麻醉自己的方式。她的孤独和忧伤来自梦想的破灭--而且极有可能在最接近成功的时候,或许是她好胜心太强,太想成功(片尾她打给妈妈,说起了家乡话)伤了脚踝,功败垂成一蹶不振,自我流放到这小城(也许是因为离她原来奋斗的地方不远)。 韩萧看见她第一眼时肯定也读到了她的孤独。韩萧也不是个普通厨师,普通厨师不可能摸起吉他就给你来一首《苏珊的舞鞋》。 人和人的相遇是这样的,你和一个人是不是同类眼神接触就知道了。尤其在你年轻的时候。人到中年磨平了所有棱角与个性反而和光同尘,习惯了孤独,掩饰了孤独,表演的泯然众人,懒得去寻找同类了。 三颗孤独的心就这样在冰天雪地的小城相遇了,他们度过了人生难得的一段宁静时光,三人结伴吃饭,喝酒泡吧去爬山去旅行,他们计划去白头山天池,乘兴而至,兴尽而返,哪怕因为天气原因没有看到天池。从山上下来,他们彼此都知道,这段倍觉珍惜,惺惺相惜,心心相印的时光结束了,他们都要打起精神面对自己的人生。他们也都却都获得了新生。浩丰乘机场巴士搭飞机回上海继续他的职业,娜娜开始联系家人,从这种自我放逐中走出来,认真面对自己的未来。韩萧收拾行囊离开这小城出去闯荡。 三个人中没有任何两个人在一起,但从此这段经历将在他们的人生中被数次回忆,被珍惜。所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即是如此。 我被导演的运镜构图感动,雪落山河寂静无声,三个人也不怎么说话,但你能感觉到感情的流动,感受到不求回报的真爱,感受到纯真的知己友谊,感受到暧昧的恰到好处的柔情。尤其三人共处一室早上醒来的场景,纯真,意味深长,这是之间有真爱才会发生的场景。三个年轻演员非常棒,尤其是周冬雨,这说明在不同导演指导下,演员表现出的气质可以天差地别。我看过另外两部周冬雨的电影都不甚满意(山楂树,七月与安生)但这部她的表演可以说是脱胎换骨。 陈哲艺的电影给我的感觉是李安杨德昌式的,基本功扎实,愿意下笨功夫,注重细节。电影总是看似平淡,但暗流涌动,你若能感受和欣赏其中的激情,能体验震撼心灵的观影感受。 这部电影在豆瓣评分不高,因为大部分人想看的都是眼前的B面,芸芸众生,坚硬的现实,躺平的绝望,而导演给出的是四十之后看山是山众里寻她千百度后的灯火阑珊处。大部分人当然看不懂,体会不到,因此只能继续面对B面的生活,绝望下去。 一点细节我的理解: 我倾向于认为雪山上遇到熊这个场景是虚构的,因为熊这时候应该在冬眠。可能是娜娜滑倒了,韩萧叫了她一声,抑郁症患者浩丰(也是讲那个熊女故事的人)出现了幻觉。她和那个女队友之间应该也不是爱情而是友谊。她的脚踝应该是过度练习伤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