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喜欢这种三人行的爱情电影,两男一女的三角恋爱,两女一男的三角恋爱,三个人之间的化学很微妙,不是简单的你爱她她不爱你,她爱的是另一个男的,因为同在一个时空,所以还有男男之间的友谊。拍的好的话很精彩,不可言说的浪漫与柔情,于无声处的惊心动魄。 整个电影就像三人的一场绮梦,三人因为在一起而共同摆脱了各自庸常的生活,进入自己的内心,进入另外两个人的内心,从各自身上看到自己的映像,感到了自己的渴望,爱欲,以及专属于青春的激情,尊严和高傲。 本质上这部电影是个叙事诗,光看情节是很平淡的,甚至有点离地,但它直指人灵魂,用诗意的电影语言描摹现实一种。今天我们已经看了太多的短视频,我们生活在这样扰攘的时代,表面热闹,内心空虚,表面繁荣,实质上很绝望。陈哲艺没有把镜头指向烈火烹油的北上广深,指向写字楼,菜市场,而是把不同人的焦虑抽象出来,放到一个相对封闭落后的地方来表达。这时我们反而更贴近人物的内心。更容易听到内心深处的声音。这是导演给我们呈现的A面,至于B面的内容,我们很容易想象补充,因为我们已经见得太多了。 拍A面还是B面是好导演和平庸导演的分野。 《燃冬》讲了三个不同背景的青年,在这个时代的迷茫无助。刘浩然演的浩风是河南小镇做题家出身的上海金融男,钱肯定赚了不少但也抑郁了--而且抑郁症非常严重到了要自杀的地步。他跑到延吉去参加并不是很熟的同学的婚礼也许同时抱着出来散散心的目的,浩丰在整部戏里都是孤独的,离群索居的,人多时候最沉默,笑容也寂寞,他的抑郁症,和小城的格格不入是外在的,孤独是内在的。这一点从娜娜看他的第一眼就确认了--因为她也一样。表面上她是个热情专业的导游,说很多话,逗人笑,引人买东西。非常勤奋的工作一天跑好几车,但这一切都是她用来转移痛苦的方式,下了班就喝酒,得空就抽烟,这都是麻醉自己的方式。她的孤独和忧伤来自梦想的破灭--而且极有可能在最接近成功的时候,或许是她好胜心太强,太想成功(片尾她打给妈妈,说起了家乡话)伤了脚踝,功败垂成一蹶不振,自我流放到这小城(也许是因为离她原来奋斗的地方不远)。 韩萧看见她第一眼时肯定也读到了她的孤独。韩萧也不是个普通厨师,普通厨师不可能摸起吉他就给你来一首《苏珊的舞鞋》。 人和人的相遇是这样的,你和一个人是不是同类眼神接触就知道了。尤其在你年轻的时候。人到中年磨平了所有棱角与个性反而和光同尘,习惯了孤独,掩饰了孤独,表演的泯然众人,懒得去寻找同类了。 三颗孤独的心就这样在冰天雪地的小城相遇了,他们度过了人生难得的一段宁静时光,三人结伴吃饭,喝酒泡吧去爬山去旅行,他们计划去白头山天池,乘兴而至,兴尽而返,哪怕因为天气原因没有看到天池。从山上下来,他们彼此都知道,这段倍觉珍惜,惺惺相惜,心心相印的时光结束了,他们都要打起精神面对自己的人生。他们也都却都获得了新生。浩丰乘机场巴士搭飞机回上海继续他的职业,娜娜开始联系家人,从这种自我放逐中走出来,认真面对自己的未来。韩萧收拾行囊离开这小城出去闯荡。 三个人中没有任何两个人在一起,但从此这段经历将在他们的人生中被数次回忆,被珍惜。所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即是如此。 我被导演的运镜构图感动,雪落山河寂静无声,三个人也不怎么说话,但你能感觉到感情的流动,感受到不求回报的真爱,感受到纯真的知己友谊,感受到暧昧的恰到好处的柔情。尤其三人共处一室早上醒来的场景,纯真,意味深长,这是之间有真爱才会发生的场景。三个年轻演员非常棒,尤其是周冬雨,这说明在不同导演指导下,演员表现出的气质可以天差地别。我看过另外两部周冬雨的电影都不甚满意(山楂树,七月与安生)但这部她的表演可以说是脱胎换骨。 陈哲艺的电影给我的感觉是李安杨德昌式的,基本功扎实,愿意下笨功夫,注重细节。电影总是看似平淡,但暗流涌动,你若能感受和欣赏其中的激情,能体验震撼心灵的观影感受。 这部电影在豆瓣评分不高,因为大部分人想看的都是眼前的B面,芸芸众生,坚硬的现实,躺平的绝望,而导演给出的是四十之后看山是山众里寻她千百度后的灯火阑珊处。大部分人当然看不懂,体会不到,因此只能继续面对B面的生活,绝望下去。 一点细节我的理解: 我倾向于认为雪山上遇到熊这个场景是虚构的,因为熊这时候应该在冬眠。可能是娜娜滑倒了,韩萧叫了她一声,抑郁症患者浩丰(也是讲那个熊女故事的人)出现了幻觉。她和那个女队友之间应该也不是爱情而是友谊。她的脚踝应该是过度练习伤到的。
Category: movie review
movie review
白莲花度假村
在英语语境里,白莲花应该没有圣母的意思,仅仅是佛教的一个符号。创作者本身也提到了他的佛教内涵:人面对欲望的取舍,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对比与角力。在这浅薄的时代,算是比较丰富的一部剧了。 《白莲花度假村》是非常不错的隐喻故事,剧中每个人都觉得或者都希望自己高大全,但其实本质上大家都是“白莲花”。 白人家庭的问题在于只敢在家人之间诚实,Nicole说的,虽然我非常赞同多元化,diversity,但这世界对你弟弟(Quinn)这样的白人男孩儿太苛刻了。Mark说的,我承认白人占了印第安人的美国,但事实已经发生了,我们还能怎么样呢。这些话显然只敢对着家人说说,即便如此,他们的女儿Olivia还要在饭桌上和父母划清界限。 Olivia的同学加好友宝拉的故事,特别意味深长,她让我想起那些捐钱给乌克兰买炮弹的人们。当她对Kai说我会帮你时,我以为她会自己偷出来珠宝给她的露水情人Kai去销赃,卖了和白人打官司夺回自己的土地所有权。但她没有,她既没有留下来用爱发电–因为她就是约炮不是爱,虽然Kai真诚的约她留下并说我养你,她连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因为她真正热爱的是大城市的现代生活,因此即便她满脑子对殖民主义的批判对白人的鄙视,但还是非常愿意白嫖朋友的夏威夷家庭旅行的,她对夏威夷土著的爱仅仅存在于姿态里,书本上,道德高地上,其实这也不坏,但当她开始践行这种“大爱”时,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她没有带Kai走,也没帮他偷珠宝而是给他指了一条自以为是的“明路”,说服他去偷珠宝,把一个正义善良单纯的人送进了监狱,事败之后她甚至连Kai送他的项链都不敢保留(怕被当作串谋的证据)而是扔进大海。完全可以合理推测,如果男孩说密码是她给的她可以矢口否认。之后她仍然觉得自己没错,错的是白人和这个操蛋的资本主义世界–一个她内心非常渴望的世界。正义没有错,甚至假装正义都没有错。但好心把人送上绝路的事发生的太多了。这些问题非常值得讨论,值得思考。 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对比也很不错。在酒店工作人员和酒店住客之间,在一对“门不当户不对”的夫妇之间,但无一例外,所有人都有烦恼,虽然普通人的烦恼更多一些,但有钱人的烦恼却更难解决。六亿富婆的一句话,让贝琳达做起了老板的美梦,认真的写了商业计划书,但最后得到的只是几万块的小费,谭雅打消她资助贝琳达开店的念头时,用的是真实的,高尚的理由:我不想再回到我过去的人格,用钱来操控人。但在贝琳达看来,自己只不过是被有钱人消遣了,她们都是对的。也只会这么想。 对Quin的故事,我不想做过多的引申,非常简单:放下手机,你会发现一个新的人生,比你粘在手机上的人生更精彩。人生的意义还是要构建在真实的生活中而不是虚拟世界里,这个道理只有你的iPad手机都进水不能用后才能明白。很可惜。 一个假期过去,所有主要角色的性格都升华了一点点,她们生活中的烦恼暂时被掩盖被转移了,但我们每个看客都知道,接下来会有新的烦恼和冲突出现,因为这就是每个人真实的人生。 PS:这部戏最大的漏洞在于收尾,世界上是没有任何一家公司会提前打电话告诉员工我要炒了你,明天接替你的人会去和你交接。炒人都是立刻生效的,否则就不要通知。这是HR的常识,也是普通人的常识。但为了安排情节,过于生硬了。
法国精神
看了特吕弗的《祖与占》,闻名多年今日得见,我操,结局我是万万没想到的。过程吧,看法国片多,我已经见怪不怪了。选的这个中文字幕很棒,估计是香港版的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如果介意先别看。 结尾凯瑟琳开着车带着占从断桥冲下去双双毙命,这是我没想到的,也因此觉得凯瑟琳这个做法特别不法国。在此之前,她都是典型的法国电影中的女人,敢爱敢分,坦诚的去伤害爱她的人,有时候被爱她的人伤害。但我第一次在法国电影里看到殉情的女人,并且拉着男的一块儿,并且男的还不愿意其实。这一点也不法国。 前几天看到推上有人发了个什么硅谷逆生长大赛,一个六十五岁的老太太看上去四五十岁,精神活力。接着列举了一堆这个那个的如何做到的。另一位推友说,美国人太矫情了,这样的老太太法国街头一抓一大把,哪有那么复杂,不吃加工食物,没事别老坐着就行了。他说的没错,以我浅见,法国女人的确是可以称得上“优雅的老去”,我还曾经在二手书店看过一本书,名字就叫为啥巴黎女人这么瘦。我没翻看内容,但我觉得除了刚才说这两个条件,还有一个就是不停的谈恋爱,思考人生。 热爱法国电影的我在电影里看到了太多思辨,看上去法国女人就是读书很多吃饭很少,抽烟喝酒喝咖啡很多睡觉很少,她们的烦恼根本无关任何柴米油盐养育子女,最大的烦恼就是爱情,其次是哲学,无论职业为何,她们一开口都是直击灵魂的:哦,达令,我知道你爱我,我也很想爱你,但我就是没法做到像你爱我那么投入的爱你,我也不爱其它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也很难过。 这时候男的往往也很洒脱:哦,宝贝,没事的,能这么爱你我已经很满足了,只要能留在你身边我就很幸福,虽然我知道你偶尔和另外的男的上床也有点妒忌,但只要别离开我,你怎样都行。 基本上这就是《祖与占》的大致情节了,我不喜欢特吕弗拍的关于爱情和婚姻的电影,她们让我觉得别扭,我最爱的一部特吕弗是《四百击》。《床地风云》算是个喜剧,比《祖与占》稍微好点,但探讨婚姻关系上也很弱,《祖与占》想表达的可能是爱,但和侯麦比,特吕弗拍的感情都太拧巴了。侯麦乍看上去也拧巴但他总能最后理顺。这很了不起。 在车毁人亡前,《祖与占》的情节虽然令人费解但都符合法国电影的精神,宽容无私纯粹的爱。但要了别人的命就一点也不洒脱了。在三人关系上,我也没感到什么特别的触动,两男一女的爱情/友谊,本来可以很美好,很微妙,例如我们在王小波的《地久天长》里看到的,在周润发张国荣和钟楚红演的《纵横四海》里看到的,甚至在非常晚近的《燃冬》 里看到。这或许是文化隔阂造成的,虽然我看了那么多法国电影自以为领会了法国人文精神。 片中有几个片段举重若轻挺打动人的,其一是租在二战战场上德军战壕里写信给凯瑟琳: 我没日没夜都在思念你,但不是思念你的灵魂,因为我已经失去了信仰,我想念你结实的大腿,你充满活力的屁股和你热烈的红唇。 法国人比较不喜欢用形容词,所以这里“结实的”,“充满活力的”,“热烈的”,都是我自己擅自加上的字幕。他因为经历了战争的创伤而失去了灵魂,战争结束后,他关于人生的困惑都烟消云散了,不再和祖谈论那些他们大学时说个不停的哲学,形而上,三个人又一起去看了个表演,回来时凯瑟琳问怎么样,他直抒胸臆的说,我觉得演的不好,做作不堪。凯瑟琳生气了。但她不知道祖上过战场,他已经不是从前的祖。和你死我活的残酷战场比这些表演都做作。 我不能理解凯瑟琳拉着占一起自杀,更有理由自杀的是失去灵魂爱情也破灭了的祖,但他是三人里唯一一个活下来的。 这是我观影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另一个是《理发师的情人》(又译为:爱比死更冷)里,理发师为啥大雨倾盆里跳塞纳河自尽。 我热爱法国电影,羡慕她们对待爱情和人生的态度,但我精神和肉体上都是个香港人。更愿意享受“你肚子饿不饿我给你煮碗面吃”的烟火,以及“过了今晚之后我再做好人”的无耻小心机。